终于要讲到“拆白党”了。
这是一个组合名词,“拆”是“拆梢”的缩写,“白”是“白食”或“吃白食”的缩写,并在一起才是“拆白党”。
黄浦江边都是船,船中货色要上岸,先要从船沿到岸边搭块梢板(后来叫跳板),人才能把货色从船上搬到岸边。
很多社会人就来做这种中介角色。价钱没谈拢,这梢板是不能搭的;半当中有“外插花”了,搭好的梢板也会拆掉;又谈拢了,那就再“伸梢”。
所以,“拆梢”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是要挟,很快就发展成敲诈。
一开始只是“拆梢党”,不过,这种团伙里,总有不少“轰大朊”(起哄)朋友,属于“气氛组”。虽然实际没出啥力,事成后一顿“酒饱”,哪怕只是一顿“饭饱”还是少不了的。
这种“酒饱”、“饭饱”都是一种额外酬谢,不进账的,那就是白吃的啊,因此他们就是“白食党”。
“拆”、“白”两党,本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慢慢地,就成了“拆白党”了。
认真讲,“拆梢”一词,多半是从“拆桥”那里来的。
过河拆桥,是比半路拆梢更古老的生意,此地又叫“过河拔桥”。
“拆梢”、“拆桥”,都是断人财路,反之,成全人家就叫“搭桥”。北方话里也有“牵线搭桥”嘛。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常“搭桥”的人,又被称之为做人“上路”(北方话:敞亮),反之,就被称之为“落桥”。
“落桥”、“落乔”,各种写法,各种解释法,不一而足。
有的甚至认为是“落撬”(沪音桥),从“落手去撬”一直延伸到做人“头皮撬”,越弄越远。
我翻明清旧小说,好几处“七撬八裂”都写成了“七桥八裂”。并认为,后者比前者更说得通。
桥板都是木头做的,七块桥板有八块是裂的(夸张讲法),最早喻意“摆不平”而已,后来才慢慢有了各种引申义。
“落桥”也不这么写,而是“六桥”。前面还可以加一个“邱”字,叫“邱六桥”。
“邱六桥”、“邱六桥”,这句阿拉小辰光在弄堂里倒是常庄听见过的。
那“邱”字,意思当然就是“坏”,有“邱人”、“邱货”、“邱路角”。却也不写成“恘”或“糗”,《海上花列传》里也写作“邱”。
那“六桥”还有出处呢。
讲,老早上海老城厢里有六座桥的名字是四个字的:即陈市安桥、陈箍桶桥、王医马桥、穿心河桥、红阑干桥、广福寺桥,这六座桥附近齐巧都出过一个善人,所以,这六座桥被称为“好六桥”。
另外,上海老城厢里还有六座桥的名字是一个字的:即虹桥、黑桥、小桥、亭桥、县桥、马桥,这六座桥附近不巧都出过一个恶棍,所以这六座桥就叫“邱六桥”。
信不信由你。
反正,我的“拆白党”与“邱六桥”的故事到此结束。
我最近还写过:
老上海热天价的16种正确打开方式
南昌路萝邨3号的传奇故事:100年与100天
“三包一尖”曾断丧在那年夏末的上海街头
美国赤佬的皱皮疙瘩
应读者要求,将我曾经写过的所谓“十万加”罗列如下:
梦回淮海路那个最后的街角
说说上海人的“腔”和“调”
上海人的做人窍坎:“九个要”与“一个覅”
老底子哪能“摆桌头”
“沪普”故事: 老清早外婆很忙
上海话形容面孔难看的44种讲法
廿六号,买米去
“淮国旧”里“领市面”
三人三家三碗三虾面历险记
上海弄堂童谣小全
“上只角”,“上”在哪里?
“老克勒”,只是个传说
淮海路三角花园的那个街口
三十六计,上海人中了多少计?
上海人家早饭鄙视链指南
卖菜不是你想卖,想卖就能 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