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定下决心
此时中军的幕僚、参谋就开始忙碌了。可不会像演义中那样仙气飘飘的献献计、写写公文。主要工作有:汇总报告、堆制沙盘、描绘地图、撰写作战计划初稿并呈幕僚总长审阅、然后再修改、再审阅。刘备再召集中军将领和幕僚们以此为基础召开军事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形成最后的决心。主要包括:敌人兵力、营垒前沿、重要兵器、障碍物、主要任务、行动路线、进攻方式、各部分队的任务及协同办法、弓、骑、投石等等兵种部队的使用时机和方法等等。
三、传达命令
中军的作战计划完成后,中军的骑兵会把主帅的行动计划传达给各部队。各部队再以此为基础制定本级的作战计划,各部队的计划制定完后,再传达给下一级部、分队。按照君侯、部曲、屯长、队率、什长、伍长的等级,各部、分队再制定本级的计划。各级有各级的计划、各部队有各部队的协同方式和作战分工,使每一级的指挥都能形成链接。期间,每一级也会召开本级的军事会议、组织本级的现地勘察、描绘本级的沙盘地图,最终形成本级的最后决心。
四、冲击阶段
指挥官:中军设置指挥台,主要采取旗语、鼓点、鸣金、口令、骑兵、战前协同等方式指挥各部分队,形成层级指挥。当各级接到上级冲击命令后,校尉以下军官必须立即下达本级的冲击口令。在冲击过程中,指挥官都应当在队形的先头,边作战变观察冲击路线和冲击目标。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敌情指挥本级变换阵型,随时以最适合的阵型完成任务。
队形:先抛开什么八卦、长蛇、风扬、车轮阵,只讲最基本的兵种阵。两军对垒,第一列为驽兵,第二列为盾牌兵,第三列为步兵,对射时驽兵在第一列,防护时盾牌兵上前,驽兵退至第二列。近战时步兵才到第一列。骑兵在步兵两侧、第四列或机动地域待机使用。
步兵:步兵主要分:戈、矛、戟、刀、剑。戈以横扫为主,主要对敌人的骑兵。戟可扫可刺,属于多功能兵器;矛以刺为主,主要对付敌方的作战人员。三国时期,这4类兵器已经普遍配属到伍这一级。因此即使是5个人为一组的伍,也是一个战斗团体,戈、矛、戟、刀、剑形成一个组合,各自为战,需要严格分工,配合默契。
刀、剑:其实在战场上短兵器是难以发挥作用的,戈、矛、戟通常长5米,而短兵器只有50-80厘米之间,如果认为自己武艺高强在战争中使用剑法,多半要被桶上“一万个透明窟窿”。除非战斗进入近身阶段,刀、剑的灵活度才能发挥作用。
骑兵:在三国时期,骑兵已经作为单一兵种使用,主要完成正面突击、长途突击、战术包围、断敌后路等任务。但由于涉及马匹训练,骑兵行动很难协调统一,骑兵战术和阵型往往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因此,三国时期的骑兵往往采取一窝蜂而上的冲击战术,只有到了隋朝配备马鞍和马镫时,骑兵的兵种优势才发挥出来。因此,在三国战场上骑兵的使用时机有限。
五、战斗指挥
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前期的作战计划应该叫预案、计划。要让军队取得胜利,连续、不间断、熟练的指挥才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谈得上兵者,诡道也:什么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擒贼擒王。在古代,一个将领、军官、头目的大部分工作,其实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命令贯彻到普通的兵。这也是古代兵家最基本的要求:纪律。古代军人平时的训练就要养成令行禁止的习惯。对上级的命令形成条件反射。
除此之外,战斗期间的实时指挥非常重要。古代没有无线电台、没有扩音喇叭,虽然有一些简易信记号或旗语的指挥,但在混乱的战场,最有效的指挥方式还是靠“吼”。声音传播大家都知道,在嘈杂环境下也就10步以类,因此伍长的指挥就是战斗指挥的基本单元了。下面,我就以作战中步兵伍长为例,试着展现一下步兵在战斗中的真实情况。
作为伍长,当听到什长的命令应立即用向自己的4个兄弟下达口令:冲击前进!如果是横列,伍长应站在队列中央,便于使用口令指挥。接敌过程中,伍长需要同时观察上级、敌情、友邻、本级的基本情况,随时用口令指挥小组。如果发现对方放箭,应当在统一的指挥下率领本组快跑通过、或者使用盾牌遮蔽。通常在接敌前,本组就已经有了作战目标,也可能是对方的一个组,也可能是对方的骑兵、还有可能是其他的目标。组长应当及时根据分工做好相应的武器、战术、机动、阵型准备。
两军相接后,伍长应迅速观察情况,及时给4个兄弟规定任务,采取戈、矛、戟、刀、剑密切协同的方法,指挥全组用最合适的阵型和战法消灭自己这个组的目标。消灭完之后再按照协同向下一个目标发展,通常是连续作战,直到取胜为止。
以上内容当然是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使用的最基本程序。如果对方是缺乏训练的流民,这样的战术配合往往能取得好效果。但当双方军队素质都很高时,就需要考验双方伍长的战术素养高低了。这也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然了,如果遇见的敌人是万夫莫当之勇的吕布、项羽或者地方主将,就只能自认倒霉。因为在真实的战场上,有时个人对武器的使用熟练度会高于战术作用。
随着媒体技术发展,普通人也能通过转播和视频一窥现代战争究竟;各类影视作品尽管不能完全复原,依然可以找现役的军事顾问指导解决。中国史书更多偏向与政略、权谋的记录,对战争的描述普遍不够细致。孙子兵法确实圣典,但仍以提炼归纳为主。再加上古代将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使得真实战场中的武器装备、战术细节、人员职责等内容难以呈现。我今天描述的基本上是古代步兵操典的基本知识,那些自认为熟记兵法的网络键盘侠,切不可自以为是。因为:兵者、国之大事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