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疲惫与心肝脾肾都有密切关系 劳力耗中气,劳神伤气血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节奏和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疲乏无力、精神不济的人随处可见,人们习惯称劳累过度导致的问题为“疲劳综合征”。
过劳给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医学中早有论述,如南宋陈言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中指出:“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指出了过劳对五脏的影响。中医认为,无论是劳力过度还是劳神过度,都会伤及身体,带来不同后果。
容易劳力过度的人,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那些步履匆匆为生活奔走的白领,他们消耗大量体力,会损伤筋骨肌肉。《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样的人会出现头晕眼花、身重体倦、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肌肉酸痛等症状。《素问·痿论》中指出:“脾主身之肌肉”,所以劳力过度易伤脾气。其次,肝藏血,筋膜有赖于肝血的充分滋养,才能强健有力、伸缩自如,劳力过度就会耗伤肝阴肝血,导致筋膜失养。
再次,肾藏精,精能生髓,骨髓可充养骨骼,如果过度劳累,骨骼会变得疏松痿软、髓海不足,进而导致肾精亏损。因此,劳力过度,主要会引起心、肝、肾的功能失常,以肝肾精血亏虚、脾失健运、中气不足为主。
在讲求“头脑风暴”的现代,劳神过度多见于脑力劳动者,他们时刻在智力与脑力的拼搏中消耗着能量。《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思虑劳倦过度,会导致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甚至情志异常等症状。思伤脾,思虑过度还会造成脾的运化失常,时间长了,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血化生就会不足。
肾精可以生髓,而脑为髓汇聚之处,称“脑为髓之海”,所以脑髓亦依赖于肾精的充养。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脑失所养,会出现思维缓慢、记忆衰减、耳聋眼花的症状。因此,劳神过度,会引起心、脾、肾的功能失常,以心脾气血两虚、肾精髓海空虚为主。此外,劳则气耗, “诸气者,皆属于肺”,所以过劳又会导致肺气虚损,出现乏力、气短、懒言的问题。
综上,过劳可引起机体脏腑失调、气血失和,久而久之会积劳成疾。所以即使生活再忙碌,人们也要尽量合理安排时间,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合理运动,少“劳力”;避免情绪异常波动,恬淡虚无,情志畅达,少“劳心”;也可用山药、大枣、陈皮、木瓜、龙眼肉、莲子、百合、枸杞等药食同源之品,煎汤、代茶或熬煮粥汤以健脾益气、疏肝养血、安神益精。
展开全文
少点思虑 经常梳头 偏头疼,肝脾胃同调
偏头痛是内科常见心身疾病,发病率高,复发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其他症状。光、声刺激或日常劳作均可使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偏头痛频繁发作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导致长期睡眠不足,久治不愈者还可能丧失治疗信心,变得性情暴躁。长期偏头痛同样危害心脑血管健康,增加脑血栓、高血压、脑出血的风险。
中医理论中,偏头痛的病机可概括为正气不足,气血逆乱。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久病在络,气血皆空。”当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协调统一时,人体才能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一旦平衡被打破,机体便有了发病基础。偏头痛是在正气不足的病理体质基础上,因各种致病因素诱发气血失调、脉络失和而导致的疾病。此外,偏头痛还夹杂着实证的病理因素,如寒、热、风、火、痰、瘀。偏头痛证型多为寒热夹杂、虚实夹杂,甚至多个病理因素同时存在,导致病程缠绵难愈,临床辨证用药困难。
偏头痛虽与肝脏相关,但大多伴随脾胃症状,也可能出现焦虑、失眠、健忘等其他症状。患者就诊时经常描述近期饮食不节,吃生冷、油腻食物后,胃脘部胀痛不适或便溏,诱发偏头痛发作,或头痛发作时,伴随原有的胃肠道疾病加重,也可能因为近期情绪欠佳,肝气犯胃导致泛酸、嗳气,引起头痛、失眠等。
脾藏主思,思虑伤脾,脑力劳动、长期思考,容易导致气结,因此熬夜者及夜班工作者容易损伤脾胃,致使大脑气血无法正常生成及运行,从而导致头痛。
因此,偏头痛患者首先要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改掉不良习惯,减少熬夜,不要思虑过度,学会劳逸结合,放松身心,还要在饮食上多加留意,减少寒凉、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清淡饮食。偏头痛患者还可以多用木梳梳头或用手指敲击、按摩头部,促进头部气血运行,改善头痛。
因为偏头痛的病因较为复杂,临床上治疗偏头痛时,要肝脾胃同调。患者除了在日常饮食起居方面调理之外,最好到正规医院就诊,请医生辨明病因,对症治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