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会说:“亦痛亦不痛。”

六祖慧能也答道:“那我见了,也没有见。”

神会不解地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这时,六祖慧能才开示神会说:“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慧能是说:我说见,是说常见自己的过错,这是说见到了;不见他人的是非好恶,也就是没见到。

六祖慧能继续开示神会:“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慧能告诉神会:那你说也痛也不痛是什么意思?你如果不痛,你就是和草木瓦石一样没有知觉;你如果说痛,那你就和凡夫俗子一样,会生起怨恨之心。见与不见是两种偏见,痛和不痛是可以生灭的有为法。你还没识见本心,怎敢妄用禅理捉弄他人?

神会豁然醒悟,对六祖慧能再次礼拜,表示心中忏悔并对慧能的开示诚恳致谢。

六祖慧能言语中所说的“见”与“不见”,都是针对“自性”来说的,因为能否“明心见性”,是能否达到禅修终极目标的准则。“自性”离言,非分别心识的境界;神会自己还未见性,根本无从考核他人已否见性。神会冒充内行人,一问“见、不见”,便露出边执之相,一回答“亦痛,亦不痛”,便暴露出生灭之相。“自性”既离生灭,“见性”既无边执,所以神会露出了没有明心见性的马脚,难免遭慧能所识破。

禅修重视踏实修行,避免口舌上的浮夸,才能参破禅修真谛。神会给慧能头上连连轻敲三下,神会只能作鹦鹉之学舌,说出“亦痛、亦不痛”的矛盾话来。对于敲打,神会感受到的是“痛”,则不能“不痛”,“不痛”便是木石,而神会并非是木石,所以只能是未见性、为了悟禅修真谛的凡夫,神会说“亦痛、亦不痛”实在是诳语。慧能说出“亦见亦不见”,是因开示的对象不同,所以言语并无矛盾。其中“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真正显出真禅家的踏实真工夫,这是禅修的明灯,禅者的楷范。

禅修之人如果心念愚迷,不能识见本性,就必须找善知识教示禅修真谛。如果心念开悟,识见自性,就该依此修行。六祖慧能认为神会自己迷误,不能认识真心,反来问别人是否识见到佛性,这本身就是愚迷的显现。是否识见佛心,只有禅修之人自己才心知肚明,别人参透了禅修真谛,并不能代替你不迷误?反之亦然,你如果能够识见自性本心,也代替不了别人的愚迷。为何不去自我识见、自我认识,却在这里问别人有没有识见佛性呢?六祖惠能强调,禅修之人应该除掉一切善念、恶念,自我本性是独具无二的、没有分别的自性,是自我识见的实性基础。在此基础上,迷则为凡夫,悟则为圣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