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个特别的时点上,对那段即将成为历史的岁月做一个阶段性的回顾,已成为人类文化的某种情结。于是,十年回首、世纪沉思、千年驻足自然就成了凝结着深思的一笔。

今年,是“家用电脑”诞生十周年。站在这十年的历史节点上,匆匆驻足,对中国家用PC风雨十年的巨幅画卷作一个全景式的回顾,这对于中国家用电脑乃至整合IT产业的未来发展,都无疑是颇有深意之举。

激情燃烧的岁月

1992年,联想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家用电脑”这一概念。从那时算起,家用电脑在世界、在中国已然走过十个春秋冬夏。虽然这十年,对于现代计算机走过的半个世纪历程而言,仅仅是一个片断,在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这十年,是电脑为家庭生活带来奇迹般改变的十年,同时也是家用电脑厂商、民族IT产业跃马征程奋进的十年。

当我们以时间为轴线回溯中国家用电脑十年的大发展,发现其间有一主一辅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主线是以全球电脑技术发展相伴生的中国家用电脑产品功能的不断发展演进。在全球技术变革力量推动下,家用电脑从功能简单的简易PC时代,历经多媒体电脑时代、因特网电脑时代,步入今日的数码港时代;辅线是以联想为代表家用电脑厂商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同时进行的服务创新。服务创新伴随着中国家用电脑发展的整个历程,是启蒙、教育和引导中国家用电脑发展的最重要、最有力、最功不可没的武器。

因此,本文将以时间为序,回顾中国家用电脑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主导产品的功能特征以及中国PC厂商在服务创新上的重大举措,以期对中国家用电脑的发展有一个全景式的把握。

一、简易PC时代

所谓的简易PC时代指的是中国电脑市场从90年代初到1994年这一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PC慢慢地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整个社会环境对电脑应用的不足,PC发展处于市场启蒙期,市场销量和销售额增长都很缓慢。就产品硬件配置而言,CPU主要以80286、80386为主,硬盘、内存容量都很小,驱动器以软驱为主;就软件而言,操作系统前期主要是DOS,后期配以WIN3.X,应用软件的数量和功能都很有限,电脑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这一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1992年联想在国内率先提出“家用电脑”的概念,并于当年推出了符合这一概念的联想“1+1”家用电脑。这是中国PC市场发展的分水岭。从此,中国PC市场的发展进入了细分化,家庭用户的应用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针对这方市场的客户需求,家用PC市场一扫积习下来的仅以CPU及其主频划分市场的工程师习气,进入关注家庭用户、以用户为中心、以应用为主导的快车道。

针对当时PC软硬件发展的实际和中国PC用户的应用特点,联想推出了“联想1+1星座系列电脑”,将家用电脑的应用主要锁定于文字处理和教育学习,找准了中国家用电脑发展的突破口。

当时,联想1+1星座系列电脑赢得用户青睐的两点技术要素是:一是整机性能好,是当时普通386微机的二倍;二是其主板升级性能及兼容性能完备良好,可随CPU升级而升级。这正满足了当时用户“优质、耐久”的消费偏好。

作为启蒙中国家用PC市场的领头羊,联想还以独到之见开创了“服务创新”的先河。早在1994年,针对中国家用电脑用户应用水平较低的现状,联想成立技术部,并迅速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了30多家服务机构,通过免除用户“后顾之忧”进一步推动了家用PC市场的高速增长。

二、多媒体电脑时代

走过启蒙期,到1995年中国家用电脑市场迎来了高速成长期。这一阶段,PC市场分化开始凸显,家用电脑逐渐被市场所青睐。同期,全球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迅猛,更新升级频繁,CPU先后经历了80486、80586、奔腾系列;硬盘、内存容量增长迅速;声卡、音箱等多媒体设备日趋成熟;光盘取代软盘成为信息介质。硬件功能增强为多媒体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PC软件获得了空前发展,操作系统从DOS、WIN 3.X过渡到WIN 9X一统天下。多媒体初露端倪便被家用电脑用户率先接受,从而使之成为这一阶段家用电脑最鲜明的特征。

当时,联想1+1星座电脑以丰富的多媒体娱乐、教育、信息功能的发掘拓展了家用电脑的应用领域――配有声卡及光驱,配合使用YM3812 FM合成器产生多种拟音,具有很强的多媒体视听功能;同时具有可选配电视功能,能够用键盘控制接收电视信号,在电脑画面和电视画面之间实现热键切换。这一阶段中国家用电脑厂商开始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仅1997年就有几十个品牌加盟到家用电脑市场。联想以其远见和技术实力领导着市场的潮流,1996年推出第一台图形操作界面和系统的“天蝎”,1997年推出软硬件一体化设计的“天琴”,1998年推出体现“功能电脑”理念的“天鹤”。这些产品将家用电脑易用的核心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此期间,中国家用电脑市场保持了50%以上的年增长率。到1996年12月6日,联想以中国台式PC市场份额8.3%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PC品牌,开创了中国PC发展新纪元。

伴随着家用电脑的蓬勃发展,与之相伴生的服务成为厂商竞争的焦点。这一阶段服务的特点是用户培训、上门维修服务和服务标准化。联想是这一领域服务标准的领跑者:1995年联想在业界第一家承诺为家用客户提供1天免费培训;1996年,第一家承诺为客户提供上门维修服务;服务网络发展到上百家,覆盖全国大中城市,并向偏远地区延伸;1999年,联想服务在业界率先通过了国际权威机构——英国通标的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同时获得了美国注册签定委员会和英国认证委员会颁发的ISO9001证书;同年,荣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计算机产品服务用户满意度调查”评比第一名桂冠。

三、因特网电脑时代

伴随着1999年11月联想“天禧”电脑的推出,中国家用电脑开始步入了爆炸式发展的因特网电脑时代,这是中国家用电脑发展的第三波。这一阶段,家用电脑开始走向平民化,为多数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家庭所接受。“天禧”电脑是联想“PC就是网络门户”理念的处女作,曾荣获Intel全球的“创新电脑产品奖”。针对中国用户在上网时所面临的上网不易、内容难寻、操作复杂等三大难题,联想天禧将电脑、Internet连接和信息服务无缝集成,通过“网际飞梭”、“Internet键盘”等设计,将复杂的上网过程变得极为简单;2000年推出的“同禧”经济型因特网电脑则将因特网应用进一步拓展至家用电脑低端,让更多的人实现上网学习、娱乐的梦想,并使因特网功能成为家用PC的标准配置。

因特网功能的导入,将家用电脑的应用领域从简单文字处理和多媒体拓展至网上办公、网上学习、网上生活、网上娱乐等诸多领域,而应用拓展又进一步拉动了市场销量增长。曾炒作得轰轰烈烈的“后PC时代”反而成为“新PC时代”,PC因为网络而更美丽。

这一阶段联想所主导的PC服务的特点是走向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改进服务承诺,维修渠道承载业务精细化改进,同时加强服务质量建设;联想于2000年再次荣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计算机产品服务用户满意度调查”评比第一名的桂冠。

四、数码时代

伴随着数码技术的成熟和数码产品的丰富,人类开始进入数字生活时代。数码产品与电脑业必将走向融合,导引家用电脑步入数码时代。2001年11月28日,联想“家庭数码港”震撼问世,这个在美国COMDEX展会上引来了DELL和INTEL总裁等一批重量级人物的驻足和观摩的划时代产品,以其最丰富的资源共享平台,最强大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可扩展性,成为整个数字家庭的港口。通过与各种数字外设的连接,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数字产品网络,通过PC提供的强大数字应用及网络,把家庭的每一个角落与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为消费者打造了强力高效的数码整合平台。

在数码时代,家用电脑再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数字终端,用来做文字处理和上网浏览信息等的工具,它还将是连接各种不同数字终端的指挥枢纽和动力之源,是数字家庭的指挥中心。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联想家庭数码港在数码应用上实现了革命性突破:采用最新的P4处理器、与CPU完美辅成的INTEL原装CHIPSET芯片组主板,以及功能强大的WINDOWS XP,同时扩展接口USB2.0、1394,提高家用PC数码吞吐能力,为用户提供各种高速数据传输;预置宽带接口,标配10兆/100兆自适应网卡,支持宽带接入;通过与数码相机、刻录机、数码随身听等数码设备相配合,借助轻松的数码导航功能,用户可自创影音工作室、自做多媒体相册等,从而将家用电脑的应用延伸至时尚、互动的全新数码体验。

数码时代的到来对家用电脑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适应,联想在服务上也做出新的改进。目前联想已建立起业界规模最大、高度统一的服务渠道:建立各类服务机构近600个,覆盖全国260多个城市;拥有业界最大的上门服务体系,3000多名服务认证工程师;建立起规模超过3000家的业界最大的销售渠道网络,覆盖地域拓展至县级城市以下;业界领先的TELEWEB服务拥有300条电话线路,350个坐席,500多名咨询工程师,日提供2万人次电话服务,10M网络带宽,日提供20万人次网上服务。同时,遍布全国的联想1+1专卖店,正在进行战略转型,个人和家庭将可以通过这个全国最大的电脑分销零售体系,轻松获得销售和相关的服务。7月31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主办的“2002年中国IT用户服务推介”系列活动的评选结果揭晓:联想阳光服务荣获“家用电脑最佳用户服务满意度奖”、“优秀电话咨询服务奖”等五项桂冠。

回顾家用电脑十年历程,我们可以看见人们生活的奇迹改变,同时也看到,这十年中国家用电脑行业、甚至是中国民族信息产业的大发展。而这幅不断在我们面前展开、一直步入未来的画卷,也将随着全球技术的发展,以及联想等诸多厂商的努力,呈现出激情燃烧的别样精彩。

【发表评论】【IT业界论坛】【短信和E-Mail推荐】【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