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有四德:尖、齐、圆、健。「尖」指笔锋尖如锥状不开叉,利于点撇勾捺;「齐」指笔毛垂直整齐,散开后顶端平齐无参差,吸墨饱满,吐墨均匀;「圆」指笔头浑圆匀称,不凹不凸,书写圆转如意;「健」指笔毛健挺,不脱不败,书写时收放自如,富有弹性,收笔后笔头恢复锥状如初,且毛笔经久耐用。
虽然毛笔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慢慢隐退,但是它依然是我们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主要工具,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毛笔的手工制作去感受了解我们传统的手工艺之美。
羊毫笔制作以山羊毛为主要原料,其特点毛细、锋长、质软、色白、质净。一般来说,羊毫笔选用白色山羊毛,杂色的山羊毛只能用来做衬垫。羊毫笔的制作工艺流程极为繁复,包括选料、分类、初选、脱脂、做毛片、晒毛片、剔杂毫、齐毫、压毫、尖衬、圆笔柱、盖笔头与晒笔头、扎笔头、笔杆的采集与分类、蒲墩、装笔头、择笔、刻字、质检与包装等工序。
一、选料
笔之所贵在于毫。制作上等毛笔对笔料毛的产地、采集季节及部位均有严格要求。羊毫笔制作以山羊毛为主要原料,其选料极为讲究。据介绍,江苏启东、南通等地所产的本种山羊毛是制作羊毫笔的上等原料,有的推测可能与当地的土壤中含盐量较大或沿海地区水草料营养丰富,同时采取圈养等因素有关。一般在冬至之后一个月左右(「三九」之后,「四九」中)宰羊,之后用开水浇烫毛皮,然后将全身的毛退下,晒干,作为成品原料出售。
制作高档毛笔,最好选用体重在十千克左右(不超过二十千克)当年生的公羊毛。上等的细光锋一般长在背部前端与颈根部,一只羊往往只能取一百克左右。
二、分类
采购来的羊毛是一簇簇根部有表皮组织黏连接在一起的原料毛。首先要将原料毛按长短、粗细、色泽、有锋或无锋等不同,粗分成几十个品种,如最优质的细光锋、细直锋,次一等的白尖锋、黄尖锋、细长锋、广长锋、粗爪锋、上爪锋、透爪锋、脚爪锋,最次等的长粗毛等等,供制作不同种类、形制、质量的笔选用。负责初分的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将每一簇原料毛都要审查、评级,同一簇中有不同质量的毛还要撕分开,然后将这些毛分类存放在标有规格标签的容器中。
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有一定的制笔经验,了解各种毛的用途,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养成了良好的感觉,可以准确地评价毛料的级别和最佳用途。分类愈细,工艺愈精到,给后面的工序带来的问题愈少,尤其是制作高档笔,对用料规格有很严格的要求。如果分类不当,不仅会造成浪费,而且给后续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当然,这里的分类总体上讲还是粗分,在接下来的水盆工阶段,要再进一步精选。
三、初选
进入制笔工序,从原料库房领料。按照所制笔的档次和品种挑选合适的原料,然后作初步的整理。
上一道工序只是对大批的原料进行粗分,这里则要更细致地思考这一小簇羊毛的使用方案,所以要进一步对羊毛撕选,分类。
用梳子梳去撕选出来的一束羊毛中的杂毛和夹杂在羊毛中的各种杂质。梳毛也有讲究,左手握住毛根,右手持梳,从根部起向毛梢梳,动作要轻,不能生拉硬扯,以免损伤毛质,影响出品率。梳出的杂毛另行处理,也可以利用。
四、脱脂
羊毛中含有大量的油脂,如果不处理,会影响笔的含墨性能。
在脱脂之前,先要除去羊毛中夹杂的羊毛绒,将选好的毛料的根部对齐,然后用稍密一些的牛骨梳梳去其中的绒毛。去了绒的羊毛呈团状。
不同地方的脱脂工序做法各有差异。如宣笔制作,是在水盆中放入清水或一定深度将羊毛团放在盆中,加水浸泡,或以石灰水腌沤,然后放在水盆中浸透,捞起,放在容器中。
湖笔的做法稍有不同,要用左手指间夹住一整羊毛的尖部,将整个根部放入一定深度的石灰水中,待毛团中吸入足量的石灰液,提起,放在磁盘的平底上,停置一段时间。石灰液深度和停置时间等由操作者根据经验掌握。
两种做法的共同点,都是要将毛梢部分露在石灰液之外,主要是避免腐蚀笔毫。
五、做毛片
石灰水腌沤过的毛团要充分清洗,尽可能除净其中的石灰液。接着要将一撮撮毛制作成比较纯净的毛片。首先要将大片撕开成小片,除去根部残存的油皮,剔除夹杂在毛片中的杂质。再进一步梳理,使之成为片状,用剪刀剪去羊毛束的根与表皮黏连部分。
相对于紫毫和狼毫,羊毛原料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供应较为充足,一只羊的出毛量相当于一批野兔和黄鼬;二是羊毛的长度比较长,制作一般的笔,包括较大号的羊毫笔都不存在受原料限制的问题。当然,制作高档笔或特号的笔对原料有特殊要求,则另当别论。
六、晒毛片
剪去根部的毛片还得做去绒处理。先用骨梳梳理一束毛的根部,梳出的杂绒毛拥在根部,而不要拉掉,看上去象是在原根上长出的根系,该过程俗称「做根」。然后,用手握做出的根,用骨梳再梳理毛束的上半部分,将夹杂其中的绒毛梳去。
将重新分类的毛片放在竹筛子之类的容器中,放在露天的地方日晒夜露,使之自然漂白。湖州善琏制笔之乡有俗语称「人愈晒愈黑,毛愈晒愈白」。经自然漂白的刀头毛也更加有光泽,同时此过程也具有使羊毛脱脂的作用。
七、剔杂毛
将晒好的「刀头毛」再放入水中浸湿,然后将其中失去锋颖的「无头毛」挑出来,剔除出去,以确保制作的笔头尖锋上的毛根根都有锋颖。不仅如此,每根毛的颖长不同,为了让同一支笔上主毛的颖长一致,还要将锋颖长短不一的毛理开,以达到「肩架齐,黑子明」的效果。
八、齐毫
取一晒过的毛片,放在清水中浸泡,仍然是先要做出「根」,即用梳子梳刮出羊毛片根部的绒毛,注意不要除掉这些绒毛,而要保留在毛根部,与毛根连接在一起,作为整个一束毛的根基。
然后开始「齐毫」: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握住根部,右手持牛骨板,拇指与骨板上沿夹住毛尖,将羊毛的尖部一根根拉出来。完成之后,整束毛成为尖部对齐,根部参差不齐的毛片。
九、压毫
将各种笔料毛按照所制毛笔的品种要求配比,俗称「搭料」,是一项重要工作,由技术全面的师傅负责。
按长短再次分成若干类,将每一类的毛根部切齐,形成两端均平齐的刀片状,俗称「刀头毛」。作为主毛的刀头毛要切成同样的长度,用作衬毛的则要形成一定的斜度,分寸由制笔师傅掌握。
笔头是由几种不同长度的毛按比例掺和在一起构成的,这样形成笔头时才会成笋尖状。将几种毛以根部为齐拼在一起之后,要充分混和,使之分布均匀。操作时,紧紧握住毛的根部,批量处理则可以用铁夹将配好的毛片夹紧,然后用梳子反复梳,之后将毛片翻叠,变换相对位置,再梳,如此反复,最终可以使各种长度的毛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毛片在没有充分混合之前有明显的色差,混合之后则看不到明显的色差。最后将准备用以制作笔芯的刀头毛,按笔头的尺寸规格切去根部多余的部分(注意:狼毫笔或紫毫笔制作只能反复敲打致齐,因为羊毛有足够长度,有条件通过一刀切的办法使根部平齐)。
十、尖衬
尖衬,即尖衬底毛。制作羊毫笔一般需要加上一定量的猪鬃、羊须等衬底。在毛笔制作中,猪鬃是经常使用的一种配料,主要用作衬毛。用宣笔制作大师张苏的话说,羊毛是写字的,如同人的肌肉,猪鬃好比人的骨骼,直到支撑的作用,没有它,笔就会太软,弹不起来。
作衬所用的猪鬃需要处理,如果直接用生猪鬃,由于它与羊毛配不起来,制作的笔写字时会开叉,毛往外跑。道理很简单,猪鬃上有油脂,如果直接使用,会影响笔的含墨性能。张苏采用高温去油法,将猪鬃捆扎后进行长时间高温蒸煮,不仅可除去其中的油脂,还增加了猪鬃的硬度。用处理过的猪鬃作衬制作的笔易着力,便于掌握,刚柔并济。
不同规格的衬毛也需要梳理均匀,充分混合。为了提高功效,现在有些地方采用机械梳,用大铁夹一次夹一排毛,放在机械梳下面反复梳,过一会变换一下毛的相对位置,夹好后再梳。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机械梳的强度较大,会对毛质产生一定的损伤,所以不能用于制作高档笔的主毛。
十一、圆笔头
将混合均匀的衬底毛按比例与混合均匀的主衬毛搭配,再反复梳,使之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成为全毛片。
用薄刀片从全毛片上取一薄层全毛,在操作平台上展开成匀薄的片状。然后从一边起将薄毛片滚成笔头形,称作笔柱。圆笔时旁边要放一个笔管,用以试验圆出的笔头大小是否能恰好放在同样大小的笔管中。
圆笔头的功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取毛的量要恰到好处,过多或过少就会造成笔头的过大或过小,从而达不到质量要求;二是用力要均匀,方向要正,否则会使笔头偏斜。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技术高超的师傅而言,这些都不在话下,测试大小的笔管也只是偶而用一下,起到防止走偏的作用。圆好的笔头如果底部稍有不齐,还可以在枱面上震一下加以校正。
十二、盖笔头与晒笔头
盖笔毛选用优质的细光锋或细直锋,按照与主毛相同的方法制备成毛片。
在前面的尖毫过程中,根据毛锋颖子的长短将刀头毛再分类,经过一根根地挑选,把锋颖深长的毛单放,用于笔头的「披」毛,而锋颖较浅的毛则只能用作「柱」毛。披毛与柱毛一样都要制成「刀头毛」。
用薄刀片取薄薄的一层盖毛裹在笔胎(或称「笔柱」)外周,就做成笔头。盖毛的作用是使笔头中所含墨汁不外流,同时可以遮盖住笔柱参差不齐的外部,使之更加美观。
经过此道工序,笔头的制作即告完工。
将制作好的笔头放在竹筛等器具中,放在阳光下晾晒,使之更加洁白。
实际上,露天环境下日晒夜露,进行自然漂白的做法不仅用于制笔,而且在其他工艺中也有很好地应用。典型的例子是宣纸制作技艺中,所用原料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就是经过长达数月在晒滩上自然漂白的。
十三、扎笔头
笔头中不同长度的毛都是以根部为基准对齐的,当然需要固定,以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相对滑移或脱毛现象。
扎笔头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有油灯、松香、拍板、丝线。
先是用丝线捆扎笔头。线的一头过去用牙齿含咬固定,后来有所改进,制作一个套圈固定在项颈上,用以拉住线头。左手握待扎的笔头,右手打线结绕在笔头根部。一般打两道死结,紧紧地捆住笔根。
然后用松香焊笔头,使整个笔头成为一体。仍然是左手持笔头,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松香块,在油灯的火焰上烤化松香,乘势将笔头根部靠上去,使松香液渗注在笔根中。移开后,松香即凝结。现在也有采用化学胶替代,据说各有利弊。
结头工序要求笔头底部平整,线箍深浅适当。捆扎黏合牢固,防止脱毛和出现「马蹄形」或「盆子底形」等凸凹不平的现象造成笔锋不齐。
十四、笔杆的采集与分类
笔杆也是毛笔的核心部件,其长短、粗细、轻重和质地等都对毛笔的使用产生直接影响。笔杆也具有很强的装饰功能,所以制笔技艺发展的历史,也包括笔杆制作的发展史,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名贵笔杆可谓层出不穷。
有趣的是,竹质笔杆不仅在所有种类的笔杆中数量占绝对优势,而且从毛笔的使用功能上看,竹质笔杆(亦称「笔管」)丝毫不逊色,真可谓价廉物美。
制作笔管用的竹子也是以冬料为最佳,不仅颜色光滑青白,而且质地坚硬,可以防蛀防裂,而春夏之竹柔嫩多汁且含糖量较大,容易受蛀和霉裂。
笔杆原料也要分类,不同规格的笔要配相应规格的笔杆。像竹质杆按长短、粗细、花纹等不同可以分很多种类。一般而言,同一种竹质笔杆先要分为「元、亨、利、贞」四个质量等级,「元字」为最优等,要求梗直、正圆、均匀,用于制作高档笔;「亨字」次之,用于制作中档笔;「利字」又次之,仅用于普及型笔;「贞字」级一般指有虫蛀、干裂或者是太扁、不均匀等缺陷的废品。
十五、蒲墩
蒲墩,又称「打梗」,指的是笔杆的加工工序。过去的笔工在做竹管核对总和分选等操作时都坐在蒲墩上,因此得名。购进的竹管需要加工制作,才能用作笔杆。
首先是要对一些不太直的竹管进行校正,方法是放在火盆上烤热后,用扳棍修直。
竹管的长度也不是整好的,要按照规定的尺寸将多余的部分切除,然后还要将两头打磨至平齐、光滑,同时削去顶部外边的棱角,使之成较为美观的斜肩状(俗称「拉脐口」)。此工序尽可能做到「挫头平、脐口齐」。
最后一道工序是「车」,即用刀在笔管的一端内绞出一个纳笔头的空腔。操作方法:右手持绞刀,将刀头插入笔杆内孔,左手按笔杆在一平铺的橡皮垫(相当于一个车砧)上来回滚动,在此过程中刀口在笔管内车出一个符合规格要求的空腔。这道工序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绞出的孔径大小和深浅要与笔头尺寸相配,留下的管壁虽然很薄,但保持足够的强度,装入笔头后不会破裂。
现在笔帽多为塑胶所制,过去笔帽也是竹质的,用类似于车笔头空腔的方法车出来的。
十六、装笔头
将结好的笔头装入笔管,操作分两步,首先是初装,也就是试装一下。如果空腔大小不合适,还需要用上一道工序的方法作适当调整。
然后正式固定。将前面预装的笔头抽出来,加上黏结剂,然后再插入笔管的空腔里,按要求固定。过去用酒精溶解漆片作黏接剂,现在也有用工业胶替代。该工序的要点是笔头埋入的深浅必须合乎规格,同时用胶量要恰到好处。
固定之后,放置一天左右,黏接剂即已风干凝固。用浓度较低的清石灰水蘸湿笔头,然后用加热的硫磺烟熏上十几分钟,目的是使笔头增白和脱脂。熏过的笔头要晒干。
用湘妃竹、凤眼竹以及象牙、红木、檀木等材料制作的笔杆,往往需要用牛角等材料来镶嵌,使笔管造型更美观,气韵更雅致。牛角镶嵌分镶头(笔头端)和镶尾(笔尾端)两种,前者又称「装斗」,有直、甏、葫芦、橄榄、三相、羊须等多种造型;后者又称「装挂头」,因所镶的尾段中间有一个用以悬挂的小绳套而得名,分宝塔头和葫芦头等造型。无论是斗还是挂头,都要做到外表亮、口径光、连接紧。
十七、择笔
择笔,又称「修笔」,是对前面工序形成的半成品毛笔作最后检验并修整的工序。笔头黏牢后,要对笔头做最后的整理,若是问题较大,则检出。如果稍作整理可以达到质量要求的,则修整。概括地说,要剔除其中的杂毛和冗余的毛,将笔头整理成理想的形状。
将晒干的笔头打开,用一种专用择笔刀,先「挑」去无头毛,再「削」去锋颖「肩界」不齐的毛(俗称「削肩界」)。这道工序要求最高,从里到外每一层都要检查到,不能遗漏,理想的状态是使笔头上以各种长度的毛完全轴均匀地分布在周围,任何角度均无差异。
择笔过程完全凭手感。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种感觉的准确性,不知从甚么时候开始,找到了一种方法,即用六角菜的糊蘸笔,然后用食指正反方向盘绕笔头,实际上是模仿用笔书写过程向不同方向运笔的状态,借此感觉是否对称。
「六角菜」是一种海藻,生长在海边淡水入海,与海水交汇大约百米处的石头表面,每年春季生长,夏季时用刀从石头上刮下来,晒干后销售。北京人用六角菜做凉粉,温州人则用之做类似于淀粉作用的佐料。这里用的「六角菜」,实际上是将购来的干六角菜用水泡开,洗去其中砂石和其他杂质后,晒干,然后用清水浸泡制成的黏液。
蘸上六角菜糊之后,用手抹笔头,凭感觉发现细微的鼓起或凹陷,然后「择」除劣质、冗余和杂乱的部分,使笔头达到最理想的形态。行话有「择三分,抹七分」之说,羊毫笔头要求的「光」和「白」就是靠手抹的技巧来体现。因此,择笔工种的学徒首先要苦练基本功,待手势准确,方可练习实际操作。
择笔完成后,将笔头插入六角菜液中,用力使笔头展开,沾满胶液,抽出后用手挤捋笔头,使之成为笋头形,然后再晒干。
十八、刻字
在笔管上刻上各种字体的笔的品名和生产厂家名号。过去善琏制作湖笔都是批发给经销商,不做零售,所以刻字这道工序是由笔店完成的。
刻字也是功夫颇深的工种。各种笔划的刀法称为点、划(横)、挺(竖)、撇、捺、踢(挑)、勾。刻写时的笔顺并非按书写笔顺进行,而是一次性刻好各个字的相同笔划,再刻另一种笔划,要求刻字工对字体笔划的结构和字的排列娴熟于心,充分把握材料的特性,不仅刀法熟,还要有书法根柢。要求刻写字体排列均匀,纵向如「一支香」,即字的整体垂直度不能有超过一枝香的偏差。字体镌刻要不拼刀、不偏刀、不漏刀,不脱体,划头平整。总之,高水平的刻字能为整支笔增添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