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老城门,东湖条石砌就。南宋时期,绍兴是除了首都临安(今杭州)之外,可与金陵(今南京)齐名的大城市,当时城市居民已超过万户。

嘉定十三年(1220年),绍兴府知府吴恪整修府城。十六年(1223年),知府汪纲按罗城规模重加缮治并修诸城门,史称“宋城”。其时设水陆城门共九处,依次为东面的都泗门、五云门,东南的东郭门、稽山门,南面的植利门(俗称南门),西南的西偏门(俗称水偏门)、常禧门(俗称旱偏门),西北的迎恩门(俗称西郭门),北面的三江门(俗称昌安门)。

周作人文章中的绍兴城门——

向上滑动阅览

1942年1月 收入《书房一角·桑下丛谈·五》

《可言》卷一引丁修甫著《小槐簃诗稿》,有句云,杭城十门未游遍,忽忽行年将大衍。余十三四岁时曾住杭州两年,往来多过候潮门,此外则清波门最耳熟,常听妇女子提起,用以骂人,盖其时法场在清波门头也。

绍兴城旧有九门,据尹幼莲《地志述畧》所举俗称如下,即东郭,都泗,昌安,西郭,偏门,南门,稽山,五雲,雷门是也。前六门皆是水门,平时拜岁扫墓都曾走过,馀乃是旱门,雷门早封闭,今只馀地名罗门坂耳,五雲俗呼作吴市门,茹三樵云即梅福故跡,稽山门则是至禹陵会稽山之要道,出入尤频繁。不佞居越中不甚久,十八岁后流浪于外,近来且有二十馀年不曾归去,然而城门却都已走遍,即此可以傲丁君矣。此诸城门中最繋怀念者为东郭,不但与祖居相近,时常出入,其地亦特僻静,每当黄昏时入城来,城楼半废,墙上满生薜荔,四望荒凉,城内与城外如一,颇有诗味画意,非南门等所能有也。昌安偏门等水门外别有旱门通行,南门独否,出城者须趁渡船,官设不取资,东郭则沿城门有石墈,可以步行,出门即渡东桥,相传第三洞下流水是神仙水,又为明末余武贞先生殉难处,唯后人都已不甚了了,只于大旱时至桥头取水以供茶饭而已。

0 2

物换星移。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古城门都已消失。本世纪初,绍兴有关部门在原址上重建了两座城门——迎恩门和都泗门,其余的古城门,只能在书本里凭吊了。

稽山门

▲▲▲

稽山门为陆门。位于府城东南,今环城南路与环城东路交接处。稽山门城高1丈4尺;稽山门墙脚和墙面宽度为2丈1尺和1丈8尺。建有城楼、月城,设有兵马司厅和窝铺。稽山门的月城不是一座而是左右两座,这在绍兴各城门中是绝无仅有的。

▼侵华日军在稽山门站岗

五云老提供

据《康熙会稽县志》载:郡城除水门外,其他诸门均有月城一座,而“稽山门独倍之”。

门还建吊桥于城门前。稽山门吊桥处现已建有可通40吨位船只的新桥,大则大矣,只少了些古朴之风。

当时,绍兴各城门均非昼夜敞开,而是朝启暮闭。一般是早晨5时开启,傍晚6时或7时关闭。春冬时节各有调整。遇有突发事件,亦有临时关闭城门之举,故农民进城办事,常急急匆匆,惟恐关了城门。

昌安门

▲▲▲

昌安门城高1丈4尺,墙根宽2丈2尺,墙面宽1丈8尺。建有城楼、月城,设兵马司厅和窝铺。

宋前,绍兴城墙均为夯土打筑,亦不为壕。元时始用砖石。

明万历《绍兴府志》载:元至正十三年(1353),浙江廉访佥事笃满帖睦尔增筑城墙,“始瓷以石,开堑绕之”。这样在陆门以外,便有了吊桥。昌安吊桥跨于今北环城河上。出昌安门可通三江所城,故昌安门初称三江门。

唐乾宁二年(895),越州节度使董昌称帝,侈国号为“大越罗平”。原董昌部下当时任杭州刺史的钱镠被封为浙东招讨使讨伐董昌。自二月初二起围城10余天,终于在十八日攻克越州,俘获董昌,董昌之乱始安。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将三江门改称昌安门,以寓昌乱平息之意。昌安门拆毁时间比其它城门要早。

据《绍兴市志》载:民国11年(1922)因修筑萧(山)绍(兴)公路,自西郭门至昌安门段城墙拆除以为路基。以此推算,昌安门比其余城门早拆除约16年。但昌安其名尚存。上世纪90年代在该处新建立交桥仍以昌安名之。

都泗门

▲▲▲

都泗门全国少有的旱门和水门合为一体的城门,共有四个小城门,一个大城门,这里是旧绍兴的重要商埠,内有许多港汊,船只停泊鳞次栉比,墙桅如林,一直延伸到长桥、保佑桥的大埠头。

拆了都泗门后,旧址成了桥。

从都泗门的水门进城,可以直达“八字桥”,它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郭门

▲▲▲

东郭门为绍兴山阴古水道之起点。据《越绝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绍兴的东郭门就已经是一个水陆要冲。山阴故水道起自东郭门,经五云门终在上虞东关,全长有近40华里,书上说它是我国最早开凿的人工河之一。而绍兴运河这一段,就是杭甬运河的其中精华河段。

1938年,为使日军侵入绍兴城后难以固守,绍兴县民国政府下令拆除了东郭门段城墙(即图的城墙及其两向延伸)。现在东郭门进来的这条古水道起点,就是鲁迅纪念馆前面的这条小河的东头。《绍兴市志》因无法确定只说是绍兴水城门。

周作人说:诸城门中最繋怀念者为东郭,不但与祖居相近,时常出入,其地亦特僻静,每当黄昏时入城来,城楼半废,墙上满生薜荔,四望荒凉,城内与城外如一,颇有诗味画意,非南门等所能有也。

迎恩门

▲▲▲

迎恩门位于古城的西北角,又名西郭门,是根据隋朝越国公杨素设计的城门重建,系水陆两用城门,古时凡朝庭命官以至皇帝亲临,必经此门,故称迎恩门。相传越王句践曾在迎恩门外建箭楼,自己在箭楼上卧薪尝胆。

登临迎恩门,能让人感到浓浓的历史气息。城门外建有迎恩桥一座。

五云老提供

植利门

▲▲▲

植利门位于府城正南府河南端,即南门。

民国20年(1931)7月,为便利交通和排水,又由将植利、东郭、水偏、都泗和西郭、昌安等水门均予拆除。

“植利门”的地名已经堙没,但南门地名家喻户晓,在环城南路与解放路十字路口东的环城南路上,建有“南门桥”。

BY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水偏门

▲▲▲

又称西偏门,位于府城西南,即拜王桥西侧,今环城西路。

植利门和水偏门二门城上均建有城楼,城下可通舟楫。自隋越国公杨素筑罗城以来,是府城通往南、西各方向的主要航道。

五云门

▲▲▲

五云门古称雷门,为陆门。在9座城门中,五云门曾以宏伟著称。五云门位于旧时坊口大街东端,大约在今人民中路、东街之间,环城东路偏西的位置。

《康熙会稽县志》记载:“句践旧门也。重阙二层。初,吴于陵门格南上有蛇象而作龙形,越又作此门以胜之,名之为雷。”

《十道志》曰:“句践所立,以雷能威于龙也。门下有鼓,长丈八尺,声闻百里。孔恩乱,为军人砍破,有双鹤飞去。”

晋时,传该处忽现五彩祥云,以为吉兆,乃名之日五云门。五云门还被视为胜利之门——

《吴越备史》载,唐乾宁二年(895)董昌据越州为乱,钱镠攻五云门遂平越州。宋王十朋有诗云:“吴越兴亡事若何,谯门遗迹枕山河。大声曾作雷霆震,应笑人间布鼓多”。

1938年2月,为使日军侵城后难以固守,绍兴拆除了全部城墙和城门,五云门与其他各门遂均不存。

常禧门

▲▲▲

位于府城西南,旧清凉桥南,即今偏门桥东堍的环城西路上。

0 3

绍兴老城墙都临护城河

有的河面宽广无比

当时,日军通过城门进入绍兴城

2000年,绍兴修复了迎恩门、

都泗门两城楼和府山越王城墙

2018年

在稽山门原地树标志以纪念

绍兴城存在的历史已将近25个世纪

旧址换新城

但这些沧桑故事注定不会磨灭...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编辑 ✎ 泡沫

你有更多关于绍兴的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欢迎投稿

一经采用,原创文章稿费奖励300元起

转载文章稿费奖励100元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