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都是诗,而且是最好的诗。当一个人陷入恋爱时,他就成了情感充沛的诗人,他写给爱人的每一个字,都是诗。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为什么情书值得读?

电影《情书》(剧照图)

中文图书里有各种分类,比如小说类别里,有当代小说、现代小说、外国小说等;散文类别里,有文化散文、游记散文、小品文等。不过我们很少听说有一个专门分类叫“情书”的,这或许是情书的体量仍不够大,但这也造成了一种遗憾,即因为没有清晰的分类,很多人读书时就错过了情书。

我们已经听过很多人建议要多读经典,但鲜有听过别人倡导要多读情书的,笔者不妨就当一回倡导人。为什么情书值得读呢?

电影《情书》(剧照图)

情书是最好的诗

首先,情书都是诗,而且是最好的诗。当一个人陷入恋爱时,他就成了情感充沛的诗人,他写给爱人的每一个字,都是诗。阅读情书,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情感最深情的表达方式,而且可以看到作家鲜为人知的那一面——那只有在爱人面前才袒露的最私密、最脆弱的那一面。

像初次读到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两地书》,笔者是有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的。素日在小说、杂文里看到的先生的影像是严肃冷峻、不苟言笑,是一名战士,时不时放出冷箭和匕首。但是《两地书》里终于看到了有血有肉、作为平凡人的先生。神一般的存在,人们固然尊敬他,难免在心理上有距离;而作为一名凡人,则让人容易亲近,不仅仅是尊敬,也是可敬爱的。

1925年初开始与许广平通信时,称呼还是“广平兄”,信里头谈的也多是政治与人生方面的大问题,这里的先生是一名令人尊敬的师者和长者。厦门和广州时期的通信,多与她谈论自己的日常起居生活近况,零零碎碎点点滴滴,纵然先生显得隐忍,但字里行间仍氤氲着宽厚的爱意,比如他说:“你收入这样少,够用么?我希望你通知我”。而到了1929年的通信,起笔便称呼许广平为“乖故!小刺猬!”“我的小刺猬”“我的小莲蓬”“我的有着莲子的小莲蓬”,信的落款不是“迅”,而变成了“你的小白象”,或者是别出心裁地画上一只可爱的小象——终于令人莞尔,热恋中的先生竟也有着恋爱中的样子,不再身着重重的防备,而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恋爱中的男子,为心上人写一些浓情蜜意的文字。

情书是传达爱的载体。(网络图)

无论你事先有着多么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情书一定是火一般的炽热),但是翻开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仍免不了要被那汪洋恣肆、热烈得几近疯狂的爱意席卷。徐志摩到底是为爱而生的人,爱是他的本质,他的灵魂,也是他的生命;他的情书,是对爱的呼告与召唤,也是爱的燃烧与释放。他这样呼喊道:“龙龙,我的肝肠寸寸断了,今晚再不好好的给你一封信,再不把我的心给你看,我就不配爱你,就不配受你的爱”“我唯一的爱龙,你真得救我了!我这几天的日子也不知怎样过的,一半是痴子,一半是疯子,整天昏昏的,惘惘的,只想着我爱你,你知道吗?……龙呀,我想死你了,你再不救我,谁来救我?为什么你信寄得这样稀?笔这样懒?”

恋爱中的徐志摩天真浪漫,坦诚,勇敢,毫无保留,他用整个生命在恋爱,所有恋爱中等待的焦灼、思念的煎熬、求之不得的痛楚,也因此比别人要轰动剧烈得多。自然,熊熊烈焰般的文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唱出来,喊出来的,蓄积的爱太过浓烈也太过饱满了,它哪能不是“呼”地一声喷涌而出?

除了鲁迅、徐志摩以外,现代作家里郁达夫、蒋光慈、朱湘、朱生豪还有章衣萍的情书集也颇值得一看,风格自然是迥异,但都有着一份令人动容的真性情。当代作家中出版情书的倒是很少,不过,即便只有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也足以撑起一片天了。

“你好哇李银河”,没有昵称,也看不到浓情蜜意,单纯,简单,交心,就像日常交谈那样,有一搭没一搭。然而,自不可就此小觑了王小波,有人可称他为“撒娇大王”——最简单的字词里,隐藏着最深的爱意,而且令人无法拒绝。

“还有我。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我也坏得很,我总用最刻薄的眼光看人。你千万不要原谅我这个。你要是爱我就别原谅我这个。顺便问你一句,你爱我吗?你要教我好,教我去爱大家。你答应吗?”“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写下这些文字的王小波,就像一个执拗的小孩,他不像其他小孩一哄而上,围在你身旁,揪着你的衣角不放,吵吵嚷嚷着要糖吃,他只是孤零零地站在远方,衣衫单薄,流着鼻涕,让风把头发吹乱,一脸无辜,双眼深情而哀怨地看着你——你哪能不把他搂在怀里,把最大颗的糖果给他?

电影《情书》(剧照图)

重温爱的本质

在传统的观念中,中国人的情感是含蓄的,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会比较曲折委婉,但在读过许多情书后,我们便会发现,恋爱中的人都是一样的。因为真正的爱情,意味着彻底向对方敞开自己,我们的生命经历、情绪、品行,乃至因爱而生的嫉妒、怨恨以及非常原始而羞涩的生理需求,都向对方赤裸裸地坦诚。

也就是说,恋爱中的你,既是原来的你,但其实也在催生出一个崭新的你,这个你不是胎儿,而是一种虽模糊却清晰、虽迟疑但又笃定、虽脆弱却又深深缠绕的,被称为“我们”的东西。因为是“我们”,所以我如此全身心、如此深情缱绻地爱你,因为只有“我们”,所以我毫无保留、如此赤裸地爱你。恋爱中的人都一样,无论你的脾性是冷峻、严肃还是热情,无论你的职业是医生、教师还是流水线工人,在恋爱时你跟你的爱人,都是“我们”;无论你是才华横溢、出口成章还是内向木讷、目不识丁,恋爱中的你都会成为诗人,你的心中都将因你的爱人而充盈柔情和诗意。

电影《情书》(剧照图)

在情书中,我们如此真切地看到恋爱中的人模样,这仿佛也清晰地映照出我们爱一个人时的样子。旁观者清,只有看到当局者迷,并反求诸己,我们才更懂得爱,并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

因此,当我不久前在网上看到有人在嘲笑徐志摩的情书时,颇为不解。豆瓣网上有一条被转发了数百次的广播,上面写着“论署名,我只服徐志摩”,并附上了《爱眉小札》里的几张截图。在这些截图中,徐志摩的落款分别为“你的丈夫摩”、“你的亲摩”、“你的愚夫‘摩’”、“摩摩”、“摩摩吻你”、“摩吻”、“你的顶亲亲的摩摩”等。底下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对徐志摩的嘲笑,“已脑内拉黑徐志摩”“妈呀鸡皮疙瘩一地”“不要脸”“恶心”等等。为爱痴狂,这不正是热恋中的本能体现吗,何以换来“恶心”的评价?

我们这才颇为遗憾地发现:这已经不是一个属于情书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难找到写情书的人了。社交软件如此发达,一句“我爱你”瞬间传达,没有了“从前慢”,既少了仪式感,也少了感情的酝酿、累积和培育。我们也在失去感受情书、感受爱情的能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更多谈论的是多金与否、成功与否、有房子与否、有户口与否,爱情中的“我们”在不断稀释淡薄。因此当我们看到赤诚火热的爱,唤起的不是我们内心中的对爱的渴求和坚信,竟然是“恶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多读情书。在这个一切如此便捷,连爱情都在快餐化、游戏化的时代,那些泛黄的情书可以提醒我们,原来真正的爱情是这幅模样,原来爱情可以如此美好。爱情不仅仅是荷尔蒙的冲动,或者门当户对的挑挑拣拣,它是如此千回百转,百炼钢般的人也能够成为绕指柔,它又是如此坦诚脆弱,比婴儿的皮肤还细嫩,不该被轻佻嘲讽或戏弄。

在真爱日益罕见的时代,愿你有情书一束,教会你读懂爱、懂得爱、如何爱,并陪你度过漫长的寂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