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洪波教授团队发表系列成果阐释长江的诞生与演化

2020-08-26

近日,郑洪波教授团队在地质学学科代表性期刊GEOLOGY发表论文,阐述长江第一湾的形成与长江的演化历史,这是该团队继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国家科学评论(NSR)和《中国科学》上发表有关长江演化的系列成果的又一力作。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格拉丹东雪山姜根迪如冰川(图1),在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雄踞亚洲第一,排名世界第三,千回百转,一路浩荡,成为中华民族的“龙脉”。长江的年龄和地质演化,是地球科学领域著名的“世纪谜题”。

图1 长江源—唐古拉山格兰丹东雪山姜根迪如冰川(摄于2020年6月)一、百年谜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吟古诵今,气势磅礴,堪称千古绝唱。而这其中的 “大江东去”一句正好为本文点题——长江何时东流去? 故事要从被誉为中国地质学之父的丁文江说起。1911年4月,丁文江完成在格拉斯哥大学的学业,启程回国。他在越南登陆,沿滇越铁路北上,抵达昆明。在昆明期间,他偶得《徐霞客游记》,并被其中的名著《溯江纪源》吸引(图2A、B和C),遂对徐霞客研究以及长江和金沙江研究产生强烈兴趣。 1914年,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领军人物的丁文江,循徐霞客当年的脚步(昆明-武定-元谋-江边乡)考察金沙江。他在5月12日的考察日记里(发表于《独立论评》,1933年),写下“金沙江的南岸——武定、元谋”一文,在文中他指出,“现在的龙川河的水量很小,不能冲出如苴宁平川这样的宽谷。足见得在地质史上苴宁平川不是龙川河所独有的谷。我的意见是从川边来的鸦砻江,与龙川河、红河本来是从北向南的一条大江。以后鸦砻江的水被自东向西推进的扬子江抢了去了。于是鸦砻、龙川、红河就变成了三条不相通的江”。这段文字,道出了金沙江演化历史的一个关键地貌过程,这就是后来一个世纪广为流传的“金沙江南流和袭夺说”的雏形。 之后的一个世纪,众多科学家,包括李四光、任美锷、沈玉昌、李吉均、杨达源等对长江演化历史开展专门研究,出版大量专著和论文。长江演化历史也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著名“世界谜题”。二、金沙南流 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与澜沧江、怒江并肩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三江并流”的地貌奇观。到云南丽江石鼓镇,突然转向北东,形成罕见的V字形大弯。“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这便是“长江第一湾”(过去称为“第一弯”)(图2A和B)。 第一湾是什么时候、又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一个关系到长江诞生的重大地球科学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前人提出了著名的 “金沙江南流与袭夺”假说,该假说的大致含义是:古金沙江曾经南流(前人普遍认为是更新世以前,也就是约1~2百万年前),取道剑川谷地和红河谷地注入南海(图2D)。后来(在更新世时期期,大约1~2百万年前),金沙江下游袭夺了上游,导致金沙江在丽江石鼓处转向东流,形成如今的东流长江,而“袭夺”也造就了现在的地貌奇观——长江第一湾。长江第一湾之所以引起学界的关注,是因为普遍认为,长江第一湾的形成,标志着现代长江——也就是东流长江的诞生。 任美锷先生等于1959年发表于《地理学报》上的论文“云南西北部金沙江河谷地貌与河流袭夺问题”,系统阐述了“金沙江南流与袭夺”这一“假说”(图2D),成为长江历史研究的里程碑,在学术界产生了非常持久的、重要的影响。

图2 长江第一湾的地理位置及研究历史回顾三、大江东去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所谓的古金沙江“遗谷”,也就是现今的剑川谷地,其实是构造断陷盆地,而非古河谷。金沙江的重大调整改道也不是发生在更新世时期(约1~2百万年)。那么,古金沙江是否存在?是否南流入海?何时改道东流?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金沙江早期的演化历史,不是记录在现今看到的地表(也就是现今的地貌形态),而是记录在剑川盆地(地质意义上的沉积盆地)的地层里,这些盆地沉积(河流沉积),如今已经隆升到2500-3000米海拔的高原面上(图3A),构成云南高原的一部分。剑川盆地位于长江第一湾西南,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系列新生代盆地中的一个,这些盆地中的沉积物,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地貌演化的历史,尤其是河流演化的过程(图3A)。剑川盆地发育的新生代沉积,包扩云龙组、宝相寺组、金丝厂组、双河组、九子岩组、剑川组等(图3 A和B)。系统的地层学、沉积学与年代学研究表明,在始新世早期(宝相寺组沉积时期),盆地为近源沉积,河流局限。而在始新世晚期(金丝厂组和双河组沉积时期),大型水系(可称之为“原始金沙江”)流经盆地,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向东南注入南海(图3C)。在始新世的晚期(约35 百万年),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区域构造地貌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剑川盆地随之隆升,“原始金沙江”不再南流,而是沿构造线改道东流,第一湾因此形成(图3C)。需要强调的是,长江第一湾,不是传统地貌意义上的“袭夺弯”,而是区域构造-盆地-地貌演化的联合作用。长江第一湾在始新世的晚期(约35 百万年)形成,标志着贯通东流的长江的诞生。

图3 剑川盆地新生代地质及其记录的长江第一湾的形成过程模式。 长江的诞生和地质演化,是亚洲新生代构造-地貌-气候演化的综合结果和直观表现,主要受控于青藏高原隆升和中国东部沉降塑造的东倾地形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亚洲气候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东流长江水系的建立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典型代表,是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和亚洲季风系统演化的最佳切入点之一。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专项(B),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项目以及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支持。

上一篇: 华夏山水的由来——长江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湖泊单一钻孔记录中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性研究——以云龙天池硅藻记录作为研究范例

相关推荐文章

云南省地球系统科学重点实验室在近千年青藏高原东北部冷季节温度和水文气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冰期的起始时间和沉积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云南省地球系统科学重点实验室连续在《Catena》发表关于近千年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及驱动机制的研究论文

云南省地球系统科学重点实验室发表系列成果阐释青藏高原东南缘~36Ma气候转变历史

地球系统科学重点实验室参与定量评估上新世暖期气候下全球冻土区消融与碳排放

地球系统科学重点实验室参与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古海拔高度的定量重建

“青藏高原大型淡水湖介形类的深度分布及其生态学和古湖沼学意义” 研究取得相关进展

云南省地球系统科学重点实验室高原湖泊环境演化研究团队在高原湖泊碳循环和历史时期水文气候演化研究中取得阶段性成果

生物碳泵效应对青藏高原鄂凌湖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的影响

湖泊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的云贵高原近百年来的环境变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