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不可不饮,李白说:“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夏日也少不了酒,明诗人朱权便写有“不如来饮酒,高卧北窗凉”;秋日重阳赏菊不饮酒更不像话,韦应物说“风光若此人不醉,参差辜负东篱花”;冬季喝酒更有道理,黄庭坚说:“苦寒无处避,惟欲酒中藏”。
酒与风是“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李白);酒与花是“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苏轼);酒与雪是“春雪朝倾暖寒酒”(白居易);酒与月是“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李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而表现爱情的则有“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细重。”(李清照《离情》);表达友情的有“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 “两人对酌山花开”,“我醉欲眠君且去”(李白);甚至哀悼亡友的诗也离不开酒,如“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还应酿老春”,“沾酒与何人?”(李白);表现壮心不已的“白玉一杯酒”,“秉烛唯须饮”(李白),“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表达忧国之心的“吴王宫里醉西施”(李白),诸如此类的诗还有许多,酒诗表现的内容可谓方方面面,无孔不入。
以酒入诗,酒的特殊意象可以产生特殊的审美意识,使许多诗作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信手拈来,比比皆是。如果说诗人以酒抒发情感是一种物质寄托,那么,以诗寄托情感则是一种精神的抒发。当作为物质的酒融人精神的诗中,情感的表现就显得极为独特玄妙,所焕发出的意象有着其它事物无法替代的特殊效果,所产生的意境丰富而奇妙,语言灵活变幻,美不可言。
浓烈的酒汇人细腻的诗中,犹如一汪清泉有了酒香,沁人心肺。仅从李白的名作《将进酒》就可品出其中味,诗人在诗中尽情挥洒感情,狂放之情,愤激之情,奔涌跌宕,大起大落,气象不凡,情极悲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有大河奔流之气势,亦有曲折,参差错综,节奏富于变化。诗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复醒”,“惟有饮者留其名”, “径须沽取对君酌”,“呼儿将出换美酒”。诗里处处有酒的影子,恰似一首酒歌,但这些“酒言醉语”却用得自然贴切,灵活多变,毫无重复堆砌之感。整首诗产生的意境也是丰富而富于动感的,既有恢宏的气势,又有细软柔和之处,有水、有月、有天、有屋、有人、有畜,构成一个丰富的空间;有饮酒、有吟唱、有烹羊宰牛,又有侍童陪酒,构成一幅富有情趣的狂欢图;有动也有静,有黄河之水奔流之动,有“朝如青丝暮成雪”之光阴流逝的隐动;有夜空皎月之静,有长醉不醒之静,使人能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悲有欢,有得意,有寂寞;其意象可以伸展至无限空间,又可聚焦于饮者一人之身,给读者极大的思维伸缩空间,产生无边的想象。
全诗就如一个醉眼中的世界,似醉非醉,朦胧一片,却又分明清楚无比。酒是全诗的主导之物,可以说,没有酒人诗,这首诗就没有光彩,甚至不成其为诗,更不会成传诵千古的名作。此类佳作,绝不仅此一首,李白的其它一些诗,李清照的诗词等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这种特色。由此可以看出,酒的确能使诗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
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使诗人能尽情描绘诗情酒意的全景图画,形成独具特色的诗酒文化现象,使人、酒、诗三者得以完美的结合。
中国酒业协会酒与社会责任促进工作委员会
委员会成立于2015年7月,旨在推广理性饮酒,倡导行业自律,传递符合公认科学理论的酒类产品知识,帮助消费者建立对酒类产品的正确观念,积极推动与减少有害饮酒相关立法与公共政策的发布与执行,以及组织开展其他相关活动。成立以来,委员会针对理性饮酒三大问题领域,即酒驾、未成年人饮酒、过量饮酒,分别以“理性文明,拒绝酒驾”、“关爱成长,非成勿饮”、“适量饮酒、快乐生活”为主题,连续六年开展“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活动。活动覆盖全国五百多个城市,万家酒类消费场所,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南京、重庆、合肥等地设立会场,大力宣传理性饮酒,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以“适量饮酒 快乐生活”为主题的2020年的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活动,影响人群超过三亿人次。2021“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将聚焦 “理性文明、拒绝酒驾”,向全行业、全社会发出拒绝酒驾的倡议,呼吁人们文明出行,树立产业的社会美好形象。我们相信,在全行业和消费者的广泛参与下,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今年的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活动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责编:蒿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