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間支持布告的標語
《七·三布告》,是指1968年7月3日,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就广西柳州、桂林、南宁地区武斗问题发布的布告。布告本身旨在制止当时广西两派文革组织的武斗事件,但最终作为“联指”攻击“四·二二”等组织的依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七·三布告》被原则性否定。
背景[编辑]
1967年1月24日,广西军区遵照《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介入地方三支两军工作。3月6日,广西“造反大军临时服务委员会”、解放军驻桂干部、“革命干部”三方共同成立“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主任委员为广西军区司令员欧致富,副主任委员为贺希明等8人。3月18日,广州军区副政委陈发洪率工作组到广西军区为韦国清做工作。一部分干部群众表示支持韦国清,一部分干部群众表示反对,从而区党委领导内部出现分歧,并逐步形成对立的两大派群众组织[1]。
4月22日,支持“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的群众集会,成立“广西‘四·二二’行动指挥部”,支持原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伍晋南、安平生。5月25日,支持原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韦国清的群众形成“五·二五革命行动指挥部”,之后改名为“广西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指挥部”,简称“联指”。两派斗争日趋激烈,并不断发生武斗。中共中央居中调停,要求双方检讨。并于1967年11月18日,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关于广西问题的决定》,同意广西地区两派派代表赴北京签订《广西两派促进革命大联合的十条协议》、《关于立即停止武斗的协议》和《关于全面上缴枪支弹药的七点协议》(但协议均未能实现)。并决定建立由韦国清、欧致富、魏佑铸、孙凤章、焦洪光、郝忠云、王斌、伍晋南、安平生以及其他代表参加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2]。
1968年4月,桂林市革命委员会成立,由于职能权力分配不均衡,两派力量斗争再次加剧,并发生大规模武斗[3]。1968年五六月期间,武斗地区在广西柳州、桂林、南宁地区开始不断扩大,两派组织制造了一系列铁路交通破坏事端。5月3日,广西“四·二二”所属团体组织抢夺了驻地6936部队二营的武器。6936部队一营奉命前去制止这一行动,广西“联指”总指挥部得知“四·二二”组织抢枪的事件后,立即沿途设伏,袭击解放军夺取枪支弹药[4]。5月5日晚12时至次日凌晨4时,广西联指总指挥部组织了3800多人,出动45辆汽车、一列火车客车,抢夺位于南宁市长岗岭的武器装备,共抢走各种枪支7044支,其中轻机枪479挺、高射机枪48挺、炮弹60发、子弹120万发、望远镜50个。自治区革委会筹备小组、广西军区向中央汇报此事。5月6日,周恩来以中央军委名义命令,抢走武器弹药限24小时内交回。7日、8日,周恩来再次发电要限期抢回[5]。
然而,5月10日,柳州联指又抢走驻军部队各种枪支316支,子弹1万多发,六零式迫击炮2门,四〇二火箭筒2具,并打伤干部战士47人[6]。21日,柳州市另一派组织“四二二”以对付柳州“联指”武装围剿为名,组织几千人到柳州火车站抢走援越弹药11888箱[7],共计子弹1700万发,以“李向阳”之名,给押车的解放军留下了“收条”[8]。6月4日,广西“联指”所属组织3500人第二次到广西军区军械库抢夺武器,共抢去各种枪支1859支,六零炮8门,子弹约100多万发[9]。
与此同时,1968年4月,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根据广西军区、广西革筹小组的报告,内定“4·22”是反动组织,将对立的两派设立据点、武斗、杀人、抢夺武器、阻断铁路交通等罪名,都加在“4·22”一派的头上。恰逢当时3月16日,广州军区空军在广西打下一架美军U-2侦察机。林彪要接见有功人员,由广西军区副司令员焦红光带队赴京,事先区革筹小组负责人韦国清亲自授意整理了的“4·22”的材料,报给林彪[10]。之后经毛泽东批示同意,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文化革命小组联名于7月3日发布布告[11]。
内容[编辑]
布告要求[12][13][14][15]:
一,立即停止武斗,拆除工事,撤离据点。首先撤离铁路交通线上的各据点。
二,无条件地迅速恢复柳州铁路局全线的铁路交通运输,停止一切干扰和串联,保证运输畅通。
三,无条件地交回抢去的援越物资。
四,无条件地交回抢去的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
五,一切外地人员和倒流城市的下乡上山青年,应立即返回本地区,本单位。
六,对于确有证据的杀人放火。破坏交通运输,冲击监狱,盗窃国家机密,私设电台等反革命分子,必须依法惩办。
结果[编辑]
《七·三布告》,对于缓解混乱局势有所好转[16]。但贯彻过程中,受到了派性的严重扰乱,中共中央在7月24日又发布《七·二四布告》。7月30日,广州地区30万人举行贯彻中央《七·三布告》、《七·二四布告》的誓师大会[17]。7月28日至8月14日,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七·三”、“七·二四”布告精神,深入开展对敌斗争的决议》[18]。
在广西当地,《七·三布告》颁布后,由“广西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指挥部”主导势力的自治区革筹小组、广西军区、南宁市革委会,在7月8日在南宁市举行上千人大会,强调《七·三布告》是解决广西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并呼吁群众“向阶级敌人发动猛烈进攻”[19]。7月9日,广西军区、自治区革筹小组又召开10万人参加的“坚决拥护贯彻捍卫《七·三布告》大会”,号召广大群众立即行动起来,严惩一小撮“现行反革命分子”,“为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扫清道路”[20]。《广西日报》连续发表9篇社论,宣传贯彻《七·三布告》[20]。7月31日,自治区革筹小组、广西军区出动部队和“联指”武装及一些县的民兵,攻打“四·二二”组织设在广西自治区展览馆的据点。8月2目,包围和进攻“四·二二”组织在南宁市解放路、新华街等据点,至8月8日战斗结束,造成严重伤亡,期间全市被打死群众827人[21][22]。解放路及其附近街巷有33条被烧;11744户职工和居民共40113人无家可归;5家国有工厂、45家手工业社、165间商店门市部、134间中小学教室、166艘船被烧毁[23]。8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在南宁成立,大规模武斗得以制止,但有的基层地方仍存在并爆发滥杀无辜的事件[22]。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大量广西干部由于文革期间起家、上台,对处理文革遗留问题有很强抵触,有些人以《七·三布告》作为广西文革错误的挡箭牌[24]。1983年1月,中共中央批复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处理好广西“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的请示报告》,要求广西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思想。1983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对自治区党委的领导班子作了重大调整,并要求广西把“处遗”工作放在首位,限期完成任务。4月11日,中共中央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派出由周一峰任组长,毛铎、王浩任副组长的工作组40人到广西指导处理遗留问题和调整各级领导班子[25]。1983年5月13日,自治区党委向中共中央书记处作了《关于对“七三”布告重新认识及对外表态口径的请示》,包括“当时中央发布布告是为了防止大规模武斗,但布告本身确实存在错误,主要是把当时群众组织的一些严重错误行动,定为反革命事件,……调动了军队和武装民兵,镇压一部分群众,并导致大量乱杀人的后果[26]。”同年5月20日,中共中央批复,原则上同意自治区党委的意见,从而使广西处理“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得以顺利进行[27]。
相关[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七·三布告
广西文革屠杀
柳州武斗事件
南宁武斗事件
南宁“四·二二”惨案
七·二四布告
参考[编辑]
^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编.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史资料 1925-1987.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03: 8–9. ISBN 7-219-02949-7.
^ 张晋藩,海戚,初尊贤. 国史大辞典.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11: 635.
^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编.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史资料 1925-1987.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03: 570–571. ISBN 7-219-02949-7.
^ 程栋,霍用灵,刘树勇,杨宗丽总撰稿.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博览 下.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11: 1208. ISBN 7-306-01588-5.
^ 徐达深主编. 共和国史记 第3卷 上 神州板荡.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363.
^ 周鸿,朱汉国,俞清天,于式力主编. 中国二十世纪纪事本末 第3卷 1950-1976.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 536–537. ISBN 7-209-02403-4.
^ 柳州市柳南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柳州市柳南区志.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7-08: 113. ISBN 7-219-03571-3.
^ 政协柳州柳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 柳南文史资料 第6辑. 政协柳州柳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 1994-10: 8.
^ 邓书杰,李梅,吴晓莉等编著.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近代卷 动荡年代(1960-1969).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04: 333–334. ISBN 7-80702-295-7.
^ 晏乐斌. 我参与处理广西文革遗留问题. 炎黄春秋. 2012, (11): 13-20.
^ 李景田主编.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 1921-20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04: 270. ISBN 7-5035-4491-0.
^ 李宇铭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词典.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9-06: 11. ISBN 7-80035-191-2.
^ 张锋主编. 当代中国百科大辞典. 北京:档案出版社. 1991-06: 160. ISBN 7-80019-286-5.
^ 龙德,蔡翔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鉴.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12: 689. ISBN 7-205-04473-1.
^ 徐棣华等编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 1949-1985. 北京:红旗出版社. 1987-12: 247. ISBN 7-5051-0008-4.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著.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注释集.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2-05: 224–225. ISBN 978-7-5098-1601-1.
^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著. 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 第2卷 1949-1978.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4-09: 558–559. ISBN 978-7-5098-2197-8.
^ 中共清远县历史编委会著. 中国共产党清远县历史 1949.10-1988.1.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05: 155. ISBN 978-7-218-07681-2.
^ 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编.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第6卷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5-1976.10.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 333–334. ISBN 7-80136-318-3.
^ 20.0 20.1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编.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史资料 1925-1987.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03: 517. ISBN 7-219-02949-7.
^ 当代广西研究所编. 当代广西年表 1949-1990.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08: 176. ISBN 7-219-02489-4.
^ 22.0 22.1 《当代中国的广西》编辑委员会编. 当代中国的广西 上 Contemporary China: Guangxi 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2009-09: 105. ISBN 7-80170-845-8.
^ 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南宁市志 政治卷.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10: 36–37. ISBN 7-219-03833-X.
^ 林克武著. 风雨历程.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02: 287–288. ISBN 7-219-05508-0.
^ 中共广西区委宣传部等合编. 您是一面旗帜 中国共产党在广西.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2000-01: 146–147. ISBN 7-219-04346-5.
^ 钟家佐主编. 当代广西简史.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3-05: 176–177. ISBN 7-80170-216-6.
^ 庚新顺著. 见证广西 中国共产党在广西85年.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06: 211. ISBN 7-219-05691-5.
查论编文化大革命编年史前奏
中苏交恶(九评)
越南战争
中美大使级会谈
反黨小說《劉志丹》案
印尼九三〇事件
印尼反共大清洗
四清运动
枫桥经验
桃园经验
白银经验
小站经验
北大社教
三线建设
突出政治
备战指示
工交系统建立政工机关
重上井冈山
窃听器事件
改组文化部
八六海戰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批判翦伯赞
罗瑞卿事件
苏共二十三大
1966年
与中非断交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
吳文獻事件
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二月提纲
邢台大地震
二月纪要(黑八论)
三月杭州会议
中央书记处会议
四月杭州会议
五七指示
政治局扩大会议
五一六通知
五·一八讲话
彭、罗、陆、杨反党集团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中央专案审查小组
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文革工作组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清华附中红卫兵
三家村
改组北京市委
八条指示
批判乌兰夫
南京大学事件
全国高校中断招生
二炮部队成立
毛泽东回韶山
北京大学六一八事件
二月兵变
毛泽东畅游长江
三旧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毛主席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一封信》
《炮打司令部》
《十六条》
破四旧
红八月
西纠
八二三事件
大兴事件
北京市大、中学校红卫兵联络总站
全国大串连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
关于军队院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紧急指示
八八大案
南海英雄船
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
九·七社论
农村五条
工业六条
批判资反路线
安亭事件
《解放日报》事件
一二·三事件
六·三事件
全国大武斗
康平路事件
一二·四事件
加纳单方面断交
中央工作会议
工厂十二条
工业交通座谈会
工交十五条
工矿十条
农村十条
联动成立
孙中山百年纪念
政治局扩大会议
1967年
元旦社论
一月风暴(上海人民公社)
夺权运动
革命委员会
公安六条
军队支左
国务院业务组建立
全国大武斗
喀什武斗事件
石河子“一·二六”事件
军委八条
1967年莫斯科红场事件
揭露畅观楼事件
《出身论》
二月抗争
二月镇反
青海“二·二三”事件
军以上干部会议
抓叛徒
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
军委十条
三支两军
备战、备荒、为人民
“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江青“为人民立新功”讲话
揭发“伍豪”事件
新疆马明方叛徒集团案
五·一三事件
六·六通令
六七暴動
全国大武斗
重庆大武斗
泸州武斗事件
围困中南海事件
中国驻缅甸使馆遇袭事件
午門抗緬大會
沙頭角槍戰
中国驻印尼使馆遇袭事件
七·二〇事件
全国大武斗
砸上柴联司
军委办事组
揪军内一小撮
青铜峡事件
广东文革屠杀
广州吊劳改犯事件
反彭湃烈士事件
阳江大屠杀
川东杀俘狂潮
砸烂公检法
中国驻印尼使馆遇袭事件
中国与印尼断交
八七讲话
八·九讲话
点名批判
东华门事件
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
王、关、戚事件
东北帮叛党投敌反革命集团案
坦贊鐵路
湖南文革屠杀
道县事件
邵阳县大屠杀
内人党事件
九五命令
《评陶铸的两本书》
復課鬧革命
马明方叛徒集团案
重要指示
海军积代会
革命大联合
斗私批修
五十字建党方针
《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
1968年
中苏边界冲突
七里沁岛事件
杨、余、傅事件
云南文革屠杀
滇西挺进纵队案
赵健民云南特务案
沙甸事件
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
全国大武斗
蚌埠、淮南武斗事件
芜湖武斗事件
宝鸡武斗事件
清华百日武斗
广西文革屠杀
南宁“四·二二”惨案
桂林武斗事件
柳州武斗事件
武宣吃人事件
打通南北航线
林昭被执行死刑
“五·一二”命令
清理阶级队伍
“七·三”布告
江西瑞金大屠杀
七·二一指示
“七·二四”布告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全面胜利
鬥、批、改
五七干校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
整党建党
批判黑六论
反复旧
上山下乡
1969年
廖和叔事件
中苏边界冲突
珍宝岛事件
铁列克提事件
中共九大
边坝事件
尼木事件
中共九届一中全会
“五·二二”指示
军委办事组座谈会
国际问题研究小组
人民防空
北京地下城
“七·二八”牛田洋風災
“八·二八”命令
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
1970年
1970年通海地震
全民大练兵
一打三反(遇罗克、王佩英)
四五计划制定
全国计划工作会议
企业下放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共产主义自修大学”案
清查“五·一六”
北方地区农业会议
五·二〇声明
工农兵上大学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存废之争
我的一点意见
中央组织宣传组
斯诺访华
华北会议
批陈整风
1971年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毛泽东南巡
南昌谈话
三国四方会议
“五七一工程”紀要
九一三事件
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
第31届世乒赛
乒乓外交
1972年全国计划会议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
外交部声明钓鱼岛属中国领土
1972年
批林整风
追悼陈毅同志大会
五七一工程纪要之披露
四三方案
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
解放老幹部
中日邦交正常化
国庆社论
批判极“左”思潮
王府井“围攻外宾事件”
废除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
国务院业务组1972年12月审干会议
1973年
新年献词
1973年全国计划会议
炉霍大地震
雅典事件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白卷英雄
中共十大
中共十届一中全会
恢复亚运联席位
反击右倾回潮运动
批周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黄帅事件
云南知青暴动
外交部《新情况》第153期事件
评法批儒
1974年
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
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
安东尼奥尼事件
蜗牛事件
批“黑画”运动
批林批孔
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
《三上桃峰》事件
《园丁之歌》风波
李九莲被捕
三个世界
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
抓革命、促生产
风庆轮事件
政治局会议
体育革命
参加第七届亚运会
召开四届人大通知
李一哲事件
长沙决策
1975年
1号文件
中共十届二中全会
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七五宪法
海城大地震
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
1975年整顿(三项指示为纲)
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建立
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
特赦释放全部在押战争罪犯
批判经验主义
张志新被执行死刑
《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政治局会议
解放老幹部
钢铁生产计划
廣東八四海難
河南“75·8”水库溃坝
全国大武斗(镇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变)
第三届全运会
国务院计划工作务虚会
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
毛泽东关于电影《创业》的批示
评《水浒》运动
工业20条
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座谈会
汇报提纲
论总纲
刘冰上书事件
打招呼会议
1976年
元旦社论
周恩来之死
第二次打招呼会议
毛主席重要指示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南京事件
四五运动
总理遗言案
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
唐山大地震
“你办事,我放心”
“按既定方针办”
毛泽东之死
粉碎四人帮(上海武装叛乱计划)
揭批查
毛主席纪念堂
全国大武斗(保定武斗事件)
中共中央宣传工作座谈会
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1977年(尾声)
洋冒进
两个凡是
揭批阴谋文艺
1977年全国计划会议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
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邓小平谈话
按劳分配讨论会
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
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高考)
中共十一大
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
中阿决裂
后续
七八宪法
真理标准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知青大返城
新三级
拨乱反正
揭批查运动
平反冤假错案
清理三种人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
新启蒙运动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问题决议)
八二宪法
整党
模板:大模板
编年史
地方史
政治案
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
外交
艺术
作品
天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